歷史 本縣自蜀漢
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已歷1769年(止于1990年),其間,隸屬關系、疆域擴削、縣名更易、
治所遷移均變化巨大,據《薛志·建置志》云,曾有一城、二州、四郡、六縣等設置。
建置沿革
夏、商(約公元前21世紀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
西周(前1027一前771)縣地屬雍州
楚國。
東周(括春秋、
戰國)前期(前770一前312),縣地仍屬楚有。
周赧王三年(即
楚懷王十七年,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生“丹陽之戰",秦師獲捷,乘勝占領楚之
漢江中上游地區,直至戰國末(前221),縣地屬
秦國漢中郡。
秦(前221一前20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漢(前20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權)承襲秦制,仍行郡縣。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
益州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
安陽縣。新莽地皇四年(23),
公孫述割據益州,占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
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和帝永元七年(95)以
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
定遠侯,食采于縣地(括今鎮巴),并
建平西城(又名
平陽城、定遠城),為本縣建城之始。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
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
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
曹操據漢中,復漢中郡名。郡名兩更,縣地仍屬。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
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
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本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于歸仁山(今
鎮巴縣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
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采于南鄉縣。
蜀漢后主炎興元年,即魏元帝
景元四年(263),
曹魏滅蜀,分
廣漢、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本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統一
中國后,武帝
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西鄉縣之得名,雖有數說,但以張飛食采之說較為可靠。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愍帝建興元年(313),
仇池氐楊難敵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咸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
李雄,;由此本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
東晉(括十六國)初,本縣尚歸
成漢(即大成)所有。晉穆帝
永和三年(347)
桓溫伐蜀,成漢滅,本縣歸晉。東晉孝武帝
寧康元年(373),
苻堅派兵攻取梁、益二州,本縣遂為
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沖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本縣復為晉土。安帝義熙元年(405),譙縱叛晉,割據梁,益,仇池氐王
楊盛乘虛據漢中,以地請降后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游離于東晉、后秦之間,東晉、后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義熙九年(413),
劉裕命益州刺史
朱齡石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克漢中,本縣再歸晉。在東晉103年中,漢中
郡縣兵連禍結羅幾易統治,但西鄉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
南北朝歷
劉宋、蕭齊至
蕭梁武帝天監三年(504),即
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
夏侯道遷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于縣境(今峽口)設
豐寧戍。改西鄉縣為豐寧縣,寓五谷豐稔,四季咸寧之義。并立
豐寧郡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梁武帝
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
蘭欽收復梁州,本縣還梁,復西鄉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
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
江陵,梁蕭繹(次年稱帝)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西魏乘機于廢帝元欽元年(552),遣將達奚武占領漢中,本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于豐寧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涇洋
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本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
洋川郡轄黃金縣;
懷昌郡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西魏恭帝三年(556)
宇文覺代魏立周,本縣即為
北周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
隋立,本縣即屬隋土。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行州縣兩級制,時,豐寧縣仍屬洋州。煬帝
大業元年(605)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
漢川郡;改豐寧縣復西鄉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軍事建置)于此,縣鎮同治,歸漢川郡所轄。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于西鄉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七年(624)析西鄉南境置洋源縣(今鎮巴縣地)。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本縣屬
山南道洋州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調整區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本縣隨洋州屬
山南西道。
天寶元年(742)改洋州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鄉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
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本縣仍屬。代宗
大歷元年(766),洋源縣治因兵事燒劫,僑駐本縣白湍村(今古城子,亦為兩晉至蕭梁的西鄉縣治)。敬宗寶歷元年(825)撤銷洋源縣,其地大部并入西鄉縣。僖宗光啟三年(887),洋州設立
武定軍(軍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892)風翔
節度使岐王李茂貞以討
楊復恭為名,取鳳、興、洋三州。昭宗天復二年(902),朱溫進入
關中,把持朝政,殺戮大臣,四川
王建乘機以假道勤王為名,占領興元(漢中),洋州武定軍節度使
李思敬迎降,本縣隨洋州歸前蜀。
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繼岌伐蜀至興州(
略陽),前蜀武定軍節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本縣隨之。后唐閔帝應順元年(934)正月,盂知祥遣將
張業入興元,武定軍節度使孫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
孟知祥諱,乃改洋州為源州,本縣從屬。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將王全斌、
劉光義滅后蜀,改源州復洋州,本縣與興勢、黃金、真符同為洋州轄。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為路,分全國為15路,本縣隨洋州屬
陜西路。神宗熙寧五年(1072)增建
利州路,本縣隨洋州屬之,縣治仍駐蒿坪山之陽。
南宋仍行路、府(州、軍)、縣制。高宗
紹興十四年(1144)利州路東西兩分,本縣歸利州東路洋州轄。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滅。次年,
蒙古軍入侵金、洋、梁(興元)三州,戰爭屢年,西鄉城毀治廢達18年。寶祜元年(1253),即蒙古憲宗三年,
忽必烈遣使戍守興元諸州,“草創之初,未暇為經久之規",沿襲宋制,并利州東西兩路為興元路。本縣歸興元路洋州轄。時,縣城已毀,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陽。
自忽必烈在興元諸州建立各級地方政權后,歷19年始建
國號為元,其時,本縣已為元土。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國設10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后增至11個),代“中書省"分治天下。從此,本縣脫離洋州,改屬
陜西行中書省興元路。元晚期縣治方由蒿坪山之陽遷來今治。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
夏明玉珍取興元,本縣隨之又屬“大夏"6年。
明太祖
洪武三年(1370),大將徐達克興元,改興元路為
漢中府,洪武九年廢行中書省,分全國為13
承宣布政使司,本縣即屬
陜西承宣布政使司漢中府。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
肅親王豪格遣將貝勒尼堪等進占漢中,縣土遂歸清有。清承明制,本縣仍屬陜西布政使司(后改稱陜西巡撫部院,俗稱陜西省)陜安道漢中府轄領。清仁宗
嘉慶七年(1802)析本縣南境24地置定遠廳(今鎮巴縣)。
中華
民國元年(1912)1月1日,孫中山在
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3日成立臨時政府,是時,陜西省已先宣告脫離清朝統治。民國2年并漢中、
興安(安康)、
商州為漢中道,本縣屬之。民國17年撤道,行省、縣二級制,本縣直屬陜西省。民國24年,省下增設行政督察區(即
專員公署,簡稱專區),本縣屬陜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治南鄭)所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鄉解放。新中國行省、縣兩級制,省下分區設置行政督察機構。本縣初屬陜甘寧邊區
陜南行政公署,1951年屬陜西省南鄭區專員公署,1954年屬
陜西省漢中區專員公署,1955年6月屬陜西省漢中專員公署,1968年屬陜西省
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屬陜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后屬
漢中市至今。
疆域變化
蜀漢章武元年(221),縣地脫離成固(今城固)管轄,獨立為縣,名曰南鄉。同時納入安陽縣西北土地之一部,全縣略大于今西鄉、鎮巴二縣之版圖。
西魏廢帝元欽二年(553),在今四季河(舊名寺溪河)置洋州,調整郡縣政區,縣地因之三分:東北(今子午、碾子溝、七星壩、三花石、白龍塘一帶)入洋川郡黃金縣;西北(今桑園鋪一帶)入懷昌郡懷寧縣;本縣時名豐寧縣,屬豐寧郡,留有本土大部,版圖較前縮小。
隋大業二年(606)撤銷洋州,調整郡縣,本縣治所自峽口遷往原洋州駐地(今匹季河),同時收回本縣東北、西北原于西魏時期撥交黃金、懷寧(時已改名懷昌縣)二縣之土地,版圖復歸。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析本縣南境立洋源縣,疆域縮小過半。敬宗寶歷元年(825)撤洋源縣,其疆域絕大部分復歸本縣,原有版圖基本恢復。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撤銷洋縣建置,其領土交撥本縣。未幾,洋縣收土復立。
清嘉慶七年(1802)割南境24地(鄉)立定遠廳(今鎮巴縣),本縣疆域大減。嘉慶十四年準樓房坪菩提河民眾所請,奉命以本縣蠟溪、大市川調換定遠廳之樓房坪、菩提河(今大河區),從此二縣管理方便,四地人民愜意。
民國22年(1933)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四川通江建立赤北縣,本縣西南樓房坪一帶為該縣第五區管轄,23年,紅四方面軍戰略轉移,赤北縣建置遂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2年割本縣楊家河一帶歸鎮巴縣。1953年接收鎮巴縣覺皇鄉王兒埡以北之插花地入高川區馬家灣鄉管轄。1957年5月割茶鎮區子午鄉金寶灘及松樹溝鄉廟壩、張家鋪子等地入石泉縣饒峰區。1961年底又將本縣松樹溝公社同心生產隊部分插花地劃歸石泉縣。
區劃
建縣以來,歷代參照縣境地理環境、人口、土地以及相對穩定、便于管理等因素,劃分行政區域。遠無稽考。自清迄今,行政區劃已調整20余次,政區層次、名稱、數據、界線、駐地皆隨之變化。
民國10年(1921)以后,部分鄉、地分為兩牌(同鄉級,不是甲牌之“牌”),漸增至60鄉(地),分為兩牌者有:
富兒溝分前后兩牌 東沙坡分前后兩牌 水東壩分上下兩牌
法寶分東西兩牌 黃池分上下兩牌 豐渠分上下兩牌
平地分上下兩牌 男兒壩分南北兩牌 苦竹壩分南北兩牌
兩河口分東西兩牌 簸箕河分上下兩牌 上下高川分上中下三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