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商時屬梁朝域。
東周為楚地。
東漢永元七年(95年)
漢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將
班超為
定遠侯,縣地為其封邑,置定遠域,亦名平西域、班城。
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析
城固縣南部建
南鄉縣,轄今鎮巴、西鄉兩縣地,縣城設在歸仁山,即今本縣漁渡鎮漁渡壩古城堡,此乃鎮巴建縣之始。
清嘉慶七年(1802年)析西鄉南24地,取“漢定遠侯封邑”之意置定遠廳,其后,鎮巴的
縣級行政區設置即穩定。
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稱
定遠縣,后3年改名鎮巴縣。
1932年,
紅四方面軍創建
川陜革命根據地,于次年9月在縣境南部赤南鄉曾建
陜南縣。
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離境
長征,陜南縣名消失。
1949年12月17日鎮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鎮巴縣人民政府成立。
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及中共中央派往四方面軍的代表張國燾等,率紅軍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師及少共國際團,離開鄂豫皖蘇區,實行戰略轉移,經過兩個多月的轉戰跋涉,行程1500公里,殲敵近萬名,終于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于12月9日到達漢中盆地作短暫休整。此間,獲悉四川各路軍閥于川西酣戰,川北國民黨軍防務空虛,四方面軍先遣部隊和主力部隊共14000余人分別于12月18日、21日揮師南下,勝利抵達川陜邊界的鎮巴西鄉街和通江縣兩河口,遂兵分3路,一舉攻克通江、南江、巴中3縣,創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12月29日在通江建立川陜蘇維埃政權—川陜省臨時革命委員會,1933年2月正式選舉成立川陜省工農民主政府。
1932年12月,紅軍先后派部隊和地方工作隊進入鎮巴縣境,宣傳紅軍宗旨、政策,消滅國民黨駐軍和地方反動民團、土匪,在簡池、長灘、坪落、鹽場、漁渡壩、仁村(過街樓)、長嶺、黎壩等地組織發動群眾,建立黨的地方組織和蘇維埃政府,開展武裝斗爭,鎮壓土豪,實行土地革命。先后建立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各1個,區委、區蘇維埃政府各4個,鄉黨支部2個,鄉蘇維埃政府25個,村蘇維埃政府88個,交通站2個,發展根據地998.33平方公里,游擊區903.1平方公里,組建20支游擊隊,18支赤衛軍,參加數百次戰斗,千余人參加紅軍。
紅四方面軍在創建川陜革命根據地兩年多時間里,鎮巴蘇區人民在地方黨組織和各級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為建立、發展、保衛根據地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擁護紅軍,支援紅軍,參軍參戰。革命根據地剛建立時,各級蘇維埃政府發動群眾,組織赤衛軍、游擊隊籌集糧秣支援紅軍。核桃樹鄉打富籌糧22萬公斤,蒿坪寺鄉群眾自動獻糧270余公斤送給空山壩、核桃樹、白家梁等地紅軍,聞家坪鄉群眾家家戶戶做布鞋、磨豆腐慰問蘇家坡紅軍,赤北區群眾不僅慰問當地紅軍,還組織鼓樂隊,打著彩旗,抬上豬羊肉、豆腐等派代表到四川通江縣洪口慰問紅軍。陜南縣組織婦女扎鞋隊、洗衣隊為紅軍做鞋襪數千雙。
1933年2月,紅軍初建根據地,立足未穩,四川軍閥田頌堯、劉存厚、楊森便發動對紅軍的“三路圍攻”。核桃樹鄉游擊隊50余人,統一編入紅軍二一九團,參加了南江等地的戰斗。簡池區游擊隊編入赤北獨立營,赴四川通江空山壩等地配合紅軍作戰;1933年10月四川軍閥再次從南線對紅軍“六路圍攻”,鎮巴蘇區人民與紅軍并肩作戰,對進犯之敵予以堅決反擊。范家窩塘區、鄉游擊隊、赤衛軍配合紅軍三十四團,于青崗坪、長嶺、降頭山等地痛擊敵人并一舉解放縣城;陜南縣軍區指揮部指揮游擊隊、赤衛軍在漁渡壩、溫家塝等地殲敵有生力量后,在大河口與敵決戰,迫敵后退,鞏固了川陜根據地北部防線。與此同時,陜南縣還抽調游擊大隊兩個分隊奔赴萬源參戰,動員全縣勞苦大眾籌糧籌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支前。陜南縣共籌糧數百萬斤,由赤衛軍、游擊隊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黎壩鄉婦女王三珍多次協助紅四方面軍總部設在黎壩的交通站購買食鹽、布匹等物資,并協助將物資運至四川。1933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駐扎在陜境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簽定秘密的互不侵犯協議。1934年2月在十七路軍任少校參謀的武志平(中共地下黨員),以其公開身分前往蘇區,將所購的藥品、電池等物資從漢中經西鄉運抵本縣黎壩關門埡紅四方面軍總部設立的交接地點,打破了國民黨對蘇區的嚴密封鎖,此路線被后人稱之為“紅色交通線”。
紅軍離開鎮巴后,土豪劣紳、民團土匪紛紛卷土重來,對蘇區各級組織的干部、紅軍家屬進行階級報復,國民黨鎮巴縣政府成立清鄉委員會,捕殺革命群眾。簡池區委書記王再元、區革命肅反處長任興才、運輸隊長王仲祥等200余人慘遭殺害;崔家鄉蘇主席馮聯輝一家8口,6人被害。簡池區偵探長田善珍,被大本團捆綁吊打,脫險后流落他鄉。但根據地人民在白色恐怖下,念念不忘黨的深情,紅軍的恩情,盼望紅軍早日歸來,終于盼來了當年隨紅軍長征的小戰士符先輝為師長的解放軍55師,于1949年12月重新解放了鎮巴。